環境造就一個人,生活中一定要遠離的三種“拖累”你的圈子!

一個人處於什麼樣的圈子,就決定了他是什麼樣的人,他的言行舉止也就全部由這個圈子來決定,如果不想讓那些所謂的圈子拖累你,就請遠離!

中國早有老話說:“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”,層次相同的人更容易聚在一起。但這句話還有另一層涵義:一個人所處的圈子也會慢慢將他同化。心理學家 認為:人類是社會性動物 ,無論你願不願意,你的思維方式、看世界的角度和行為都會慢慢接近你周圍的人。無論是工作還是交友,如果處於這樣幾種環境裡,個人的性格、眼界和發展將受到嚴重的影響!

一、輕視你能力價值的圈子

社會心理學家早有發現:人們會不知不覺向社會給自己的定位靠攏,慢慢變成環境認為你應該成為的人。經常表達或表現出對你能力輕視的圈子,會讓你漸漸變得一無是處。美國心理學家 克勞特進行過一項實驗,要求參與者對慈善事業做出捐獻,然後對其中一部分人說他們是 “慈善的人”或“不慈善的人”,而另一部分什麼也沒說。

過了一段時間後再次查看他們的慈善捐獻情況,發現被心理學家貼上“慈善”標籤的人比什麼也沒說的人捐獻了更多錢,而被稱為“不慈善的人”捐贈明顯變少。

二、低俗愚蠢的圈子

這些人也許不能很快讓你變得和他們一樣低俗愚蠢,卻會讓你懷疑自己的想法,開始低就他們的層次,最後也對他們的觀念深信不疑。著名的從眾試驗中,心理學家讓6個偽裝成參與者的助手和一個真參與者組成一個小組,一起做七道簡單的題目,答案簡單明瞭甚至不需要思考。最後一題的時候助手們會集體選擇一個錯誤答案,看參與者會追隨他們的錯誤選擇,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。結果居然有四分之一的人選擇了錯誤的答案!

三、不求上進自甘墮落的圈子

也許有些人不求上進只是因為能力如此,但如果你還想變成一個更好的人,就不應該經常和他們接觸。在著名的鯰魚效應中,不願意運動的沙丁魚會在長途運輸中因為缺氧而悶死,只有加入一條兇猛活潑的鯰魚才能促進它們的運動,讓它們活下來。不求上進的圈子就像裝滿沙丁魚的箱子,和他們在一起只能悶死,哪怕你是一條有活力的鯰魚,也會被排擠躲避。正確的做法只有離開他們。

臉書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