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色尿袋症候群

患者是一位81歲女性,有腦中風、膀胱結石、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及便秘的
病史。目前鼻胃管、尿管放置。今年一月初家人發現尿袋呈現紫色而求診。
看診後建議個案每日飲水量2000ml,每天蔓越莓錠2顆。解大便時以清水沖
洗,從尿道口往肛門口擦拭。每日2~3次的會陰沖洗,並保持會陰部的清潔及
乾燥。至少每二小時檢查一次尿布,若潮濕應立即更換。尿袋應懸掛於床邊,
勿置於地上,且不可高於膀胱。保持導尿管與尿袋的完整性,並避免脫落。每
天應檢查導尿管是否阻塞,並以擠通或擠壓的方法使導尿管維持暢通。於二月
初時尿袋已呈正常顏色。(如圖所示)
紫色尿袋症候群(purple urine bag syndrome, PUBS)這個名詞,首次由Barlow
與Dickson在1978年提出,指的是集尿系統(包含導尿管與集尿袋)出現紫色變色
的情形。由於臨床上較為罕見且普遍對此現象認識不足,常造成照顧者及醫療
人員的壓力與緊張。
是導尿管在放置一段時間後,整個集尿系統,包含導尿管及集尿袋,出現
色素沈積的現象。顏色從紅色,藍色到不同程度的深淺紫色都有可能,且導尿
管與集尿袋有時會分別呈現不同的顏色。且顏色會隨時間逐漸加深,尿液的氣
味也會越來越強烈。
根據相關案例分析,紫色尿袋症候群可出現於任何年齡層,但以老年人居
多,常發生在長期照護機構、居家照護或長期照護病房的患者,常與行動不便
、臥床、慢性便秘及長期使用導尿管有關聯。
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形成機轉仍未被完全了解,目前認為與色胺酸
(tryptophan,屬必需胺基酸)的代謝途徑有關,可能的機轉如圖一。在腸道中的
色胺酸會被腸道細菌代謝成靛基質(indole),隨後經由肝門循環,在肝臟中被代
謝成氧靛基質硫酸鹽(indoxyl sulphate),隨後被分泌至尿液,被尿中含有磷酸酶
(phosphatase)或硫酸酶(sulfatase)的細菌分解成氧靛基質,最後在鹼性環境中被
代謝成紅色的靛紅質(indirubin,在缺氧環境中形成)與藍色的靛質(indigo,在有
氧環境中形成),當氧靛基質與靛紅質以不同比例混合後,便會產生不同的顏色

造成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常見原因:
1. 鹼性尿液
2. 導尿管長期置放後造成的菌尿症
3. 導尿管的材質
4. 慢性便秘及栓劑使用
5. 女性
6. 身體狀況及衛生情形
7. 其他可能相關因素
(1) 年齡︰紫色尿袋症候群的危險性隨年齡增加而升高。

(2) 脫水︰除了造成尿中的氧靛基質硫酸鹽濃度增加,同時因會減少尿量而
使尿中細菌濃度增加。
(3) 攝取色胺酸含量高的飲食,如香蕉及奶酪製品等,可能會增加高危險
族群發生紫色尿袋症候群的風險,但此假說仍有爭議存在。
(4) 溫度︰較高的溫度會使細菌聚生及生長速度增快;但觀察發現,即使尿
道內的導尿管所處的環境溫度較高,但並未有變色的情況,故溫度對於紫色尿
袋症候群產生的角色仍待商確。
紫色尿袋症候群大多發生在長期照護實務中,臨床上較為罕見且盛行率不
明。大部分的紫色尿袋症候群患者雖無其他症狀,但常會造成照顧者及醫療人
員的壓力。目前認為紫色尿袋症候群屬於良性情形,除了泌尿道感染的風險較
高之外,並無法證實紫色尿袋症候群會影響患者的預後。讓家屬及醫護人員正
確的認識紫色尿袋症候群,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檢驗。但要注意的是,由於
紫色尿袋症候群患者常是免疫功能較差及發生嚴重感染的高危險群,指導家屬
有效評估並及早發現泌尿道感染相當重要。

郭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 廖健男 醫師

臉書留言

99k新聞網線上記者 林財貴 林子涵 報導

(這個頁面共進入 4 次, 今天進入 1 次)